各位 Dr.Bible 的伙伴,您知道哪位先知被魚吃掉又吐出來嗎?
是的,先知約拿。這個從主日學聽到長大的故事,還是頗令人覺得有趣而有深度的一卷書。
約拿是一個神奇的人物。雖然約拿書本身並未提供太多背景資訊,但猶太人的傳說中,約拿是撒勒法寡婦的兒子,曾被以利亞從死裡救活(參考 王上 17:17-24),後來約拿就成為了以利亞的門徒。不過這是傳說,從一些時間證據,兩個人的年代差得有點遠。另外,約拿的出身地迦特希弗與拿撒勒僅距3公里,也就是說耶穌的幼年時期應該會有機會聽到與約拿有關的事蹟,同時耶穌也提及約拿的魚腹經歷與祂自己的受死復活相似。
約拿書也與其他先知書有很大的不同。讀約拿書根本上就是在讀故事書,全本書的信息在原文只有一句話:「再等四十日,尼尼微必傾覆了」,與其他先知書整段整篇的論述有很大的不同。這也看的出來,約拿書的重點,不是放在信息的宣告,而是人物刻畫。
表面上來看,上主派約拿去尼尼微城宣教,這是一個很應當的救贖,約拿為何不去?這得把環境拉回去當時的情境,對猶太人來說,耶和華上帝是他們民族的神,怎麼可以讓其他民族來相信,甚至讓他們也接受到救恩呢?在當時,這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神學議題,約拿在那樣的情境下,自然不願意去救贖其他國家,更不用說是敵國了。因此,約拿是舊約裡面少數的「繞跑先知」,一開場就跑路了。隨著故事的發展,我們漸漸發現,約拿書真正要說明的,並不僅是拯救尼尼微城這個異國宣教議題,更多的重點是放在對約拿的拯救。
約拿有需要被救贖?先知有需要被救贖嗎?這反而是這本書的重點。約拿困在「民族主義」的思維中,認為外邦人不配得到耶和華的愛。上主不厭其煩地透過給約拿的經歷,來讓約拿知道,讓萬人的得救,是上主美好的旨意。約拿到最後,有沒有接受上主的這個觀念呢?故事嘎然而止,留給我們很多的想像空間。
約拿書很短,不是因為只有四章,每一章也都很短。前兩章是約拿的抗拒,場景是在海上;後兩章是約拿的宣教,場景是在尼尼微城。說來約拿跟上帝的關係頗有趣,他敢直接抗命,就逃往當時所知道的地極西班牙;或許他以為上帝是以色列、猶大地的神,跑出祂的勢力範圍就不會有事情了,沒想到在海上還是被抓到。約拿是個有義氣的人,事情發生的的時候挺身而出承認問題在於自己,真要面對的時候他也勇於接受,是很真性情的人。
被魚吞下的這一章引發很多討論,大部分的討論在於他到底有沒有死掉。但不論是否真的死去,活著走出魚腹是結果。進入尼尼微城,就發現約拿的宣教果效十分驚人,三天的時間讓全城的人都都禁食。這也有一些推論:一說是約拿剛離開魚腹,皮膚應該還是被魚腹胃液腐蝕而泛白,這就足以引起所有人的眼光;另一說是當時亞述經歷過一系列的災難,正需要一個解法來脫離災難。
看到尼尼微整城的人都悔改,約拿的心中八成是很複雜的。一方面宣教得到回應,全城的人都因為他的宣教而悔改,這也是一種成就感;但另一方面則是敵國的人都得到拯救,這對於一個北國先知情何以堪。還有就是,上主不降災,對於他這個宣告降災的先知來講,根本就是一種活生生地打臉。所以約拿跟上主生氣了。
細想一下,約拿的生氣,不是因為自己丟臉,而是因為上主的名在外邦可能會被輕視。我們其實也常常這樣,認為某些作法可以榮耀上帝,就自己取代上主的作法。小編的觀點是,上主不會因為我們多做一些而增加榮耀,但我們多做一些,是上主給我們的學習成長功課。對於約拿,最後的對話,或許也是這樣的功課吧。
#DrBible
#約拿書
#聖經書卷大綱
- Log in to post comments